此演奏會帶來精采可期的曲目,包括華格納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海頓大提琴協奏曲、舒伯特彌撒曲及包羅定第二號交響曲等。 帶領臺東地區藝術人文教育,探訪古典音樂的聽覺與視覺饗宴。 |
《華格納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 Richard Wagner(1813~1883):Die Meistersinger Overture 華格納是德國作曲家兼指揮家,是西洋音樂史上歌劇藝術的革新者,他晚年為了籌備一間足具音響效果的歌劇院,使得自己負債連連,貧病交加。他是十九世紀末偉大的音樂天才,其音樂充滿了詩篇的美和浪漫。 此曲是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中的曲子,樂曲開頭由管絃樂器奏出整齊、雄壯的主題,再由弦樂平穩的八分音符鋪陳,後再次齊奏主題,作為一個華麗的開場。 樂曲中段由小號率管樂奏出整齊劃一的樂段,搭配弦樂流暢的快速音群接回主題再現,最後樂團齊奏和弦來結束這首雄壯、精神抖擻的開場曲目。 《海頓第二號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Joseph Haydn(1732~1809):Cello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海頓是奧地利維也納古典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之一,據考證,海頓曾做了五首大提琴協奏曲,但流傳至今的僅有其中的兩首,皆在古典樂派中佔有一席之地,是大提琴的經典曲目。 第一樂章 Allegro moderato 樂曲開頭以樂團齊奏奏出前奏主題,以舒服輕快的D大調帶出悠揚的氛圍,後大提琴獨奏加入後,再次演奏變化的主題樂段,節奏輕快充滿了歡樂愉快之感,最後則結束於主題尾奏。 第二樂章 Adagio 第二樂章海頓不使用慣用的Andante行板,而是更慢的Adagio慢板,在調性上則轉到了屬調A大調,與輕快的第一樂章形成對比,第二樂章則給人一種平靜、寧靜的感覺。 第三樂章 Rondo. Allegro 第三樂章為迴旋曲式,是三個樂章中最短的樂章,以輕快的A大調與陰沉的d小調互相穿插,以相當愉快的氛圍結束此曲。 《舒伯特第二號G大調彌撒曲》 Peter Schubert (1797~1828): Mass No. 2 in G Major 舒伯特是浪漫時期早期的奧地利作曲家,雖一生僅在世短短32年,但他是一位非常多產的作曲家,共做了近600多首曲子,其崇拜樂聖貝多芬,以抒情的旋律聞名。 舒伯特的第二號彌撒約莫作於1815年三月初,全曲使用短小彌撒(Missa Brevis), 除長度縮短外形式也較簡單,在曲調安排上強調虔誠的心情,以聖詠式的和聲取代了技術超群的獨唱,在管絃樂器部分也僅安排為伴奏角色,充分展現出其虔誠又平靜的心境。 I. 垂憐經 Kyrie 依照歌詞分為三段體ABA,A段為一優美的旋律,帶出平靜、安詳的氛圍,B段以Saprano獨唱呈現a小調的憂鬱色彩,後轉調至C大調又回到了A段的G大調結束。 II. 光榮頌 Gloria 弦樂在樂曲開頭有精神地奏出整齊的、象徵光榮的D大調音階,帶出了頌讚的主題,在此樂章也運用了奏鳴曲式,有明顯的呈示部,在曲中有Saprano與Bass的二重唱與四部合唱,在發展部中轉到了小調,在再現部則是D大調的主題再現,呼應了A段主題,最後結束在整齊的大調和弦。 《包羅定B小調第二號交響曲》 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Symphony No. 2 in B Minor 此曲是在1869-76年間創作的,且於1877年2月14日在聖彼得堡首演,包羅定為俄國人,是一名經過專業培訓的醫生和化學家,同時更是一名優秀的作曲家,也是俄國五人組的一員,儘管他將醫生和化學家作為職業,但他仍然熱愛音樂,用業餘的時間來作曲和練習。 此曲的創作的靈感來自俄羅斯的英雄史詩,全曲充滿了雄偉堂皇的氣勢,它由四個樂章組成,被認為是作曲家本人完成最重要的大型作品,穿插著傳統俄羅斯音樂節拍靈活變化的特徵,是一首俄風十足的曲子。 第一樂章 Allegro moderato 使用了奏鳴曲式,首先第一主題由弦樂使用連續的下弓奏出,帶出了緊張的氣氛,貫穿了整個第一樂章;優美、抒情的第二主題則與第一主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包羅定在他的第二交響曲中使用了大量的低音銅管,十足建構了英勇、雄壯的氛圍。 第二樂章 Prestissimo 在第二樂章非常規地使用了1/1拍以速度108來標記一個小節的四分音符,並由大提琴撥弦帶出主題,加入木管華麗的齊奏,搭配弦樂緊湊的切分音,使第二樂章富有輕快、強烈的節奏感。 第三樂章 Andante 第三樂章為輪旋曲式,樂章的開始在弦樂長音的襯托下由法國號奏出寬廣、平靜的主題樂段,這是包羅定抒情旋律的典型代表。在寧靜的樂段之後是弦樂緊張的切分節奏帶出了詭譎的氣氛,並加入了第二主題,整個第三樂章的感覺是非常平和、寧靜的。 第四樂章Final Allegro 為奏鳴曲式及輪旋曲式的集合,樂章開頭由中提琴、小提琴五聲音階的主題樂句拉開序幕,樂曲發展至結尾仍然使用了這個主題樂句,後管樂、擊樂的加入使得整個第四樂章帶有明亮、歡快、慷慨激昂的感覺,擊樂部分包羅定則使用了三角鐵、大鼓等,搭配五聲音階和輕快的節奏感讓音樂帶有斯拉夫舞曲之感,最後曲末則是將第一主題樂句做出變化,由整齊的大調和弦結束整首交響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