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東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課程類執行成果報告書


注意事項:因教育部跨專案計畫辦理項目不得重複編列經費,請勿將同樣成果報告重複繳交至不同計畫

開課學期一一二學年度第一學期開課系所(中心)[生科系]生科一
開課時間57,58,59開課地點SEA408第二學生實驗室(65)
課程類別■微專題
課程對應綠色國際大學內涵■智慧■健康
課程對應SDGs內涵■4.優質教育
課程名稱生物學實驗(一)
開課教師姓名陳芝融
業師協同教學■有(勾選有者,請填下列訊息)
 業師名稱:施玟玲
 業師協同教學內容及方式:演講
 業師師資授課時數:3
□無業師協同教學
學分數1修課人數男: 24 人、女: 20 人
成果摘要包含質量化成果(以下僅供參考,請依實際成果撰寫)
□連結______位學生至企業實習,畢業後無縫接軌職場。
□辦理______場公開成果發表會,請說明時間、地點等。
□______位、______隊學生通過專業證照報通過數。
□______位、______隊學生參加校外競賽,並請說明參加競賽名稱、競賽時間、地點、參加隊數等。
■其他:0
課程成果量化成效
(請依照實際課程規劃填報,若無規劃之項目,請填入N/A)
項目達成值項目達成值
1.課程產出教材、教案、評量數02.專案報告數0
3.競賽參賽數/獲獎數04.大專生科技部計畫申請數/通過數0
5.學生參與展演活動人數06.學生期刊論文投稿數/發表數0
7.產學合作共創案件數08.學生研討會論文投稿數/發表數0
9.專業證照報考人次/通過數010.課程結合在地需求教案、活動數0
11.學生赴產業實習率012.課程學生成績平均分數0
13.簽訂實習場域數014.其他演講一場、實作成品45件
執行重點(請依【課程類別】內容進行說明)
*請簡述課程的執行重點

為了強化大一學生在生命科學系系專業領域勇於探索,從系核心專業課程生物學實驗()中親手完成各單元實驗,課程中規劃出學生所需具備的基本核心職能(例如團隊合作,良好溝通,各項專業操作技能,和科學報告撰寫等),並提早建立明確學習目標與自我興趣領域判定,課程設計除了理論講授之外,另設計一系列專題式實驗探索學習。在本課程微專題主題上共安排二系列主題,分別是細胞和細菌兩類,學生需參與兩主題的實際操作,再依其興趣任選三單元製作成一微專題報告。希望能藉由課程實作,建立學生對生命科學系專業認同之外,也作為大學職涯試探與啟蒙的重要領門課程。

具體作法(請依【課程類別】內容進行說明)
*請詳細撰寫課程執行過程與具體教學設計做法

本課程安排細胞和細菌兩系列主題進行探索學習,旨在協助大一新生適應大學學習方式,並透過行動導向學習,以做中學之學習引導方式,幫助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實作,並藉由團隊成果分享方式產出具體學習成果,藉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力、問題解決能力、並提升學習興趣,和對未來領域選擇方向提供實作體驗,課程融入微專題教學模式如下:本課程安排細胞和細菌兩系列主題進行探索學習,旨在協助大一新生適應大學學習方式,並透過行動導向學習,以做中學之學習引導方式,幫助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實作,並藉由團隊成果分享方式產出具體學習成果,藉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力、問題解決能力、並提升學習興趣,和對未來領域選擇方向提供實作體驗,課程融入微專題教學模式如下:本課程安排細胞和細菌兩系列主題進行探索學習,旨在協助大一新生適應大學學習方式,並透過行動導向學習,以做中學之學習引導方式,幫助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實作,並藉由團隊成果分享方式產出具體學習成果,藉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力、問題解決能力、並提升學習興趣,和對未來領域選擇方向提供實作體驗,課程融入微專題教學模式如下:本課程安排細胞和細菌兩系列主題進行探索學習,旨在協助大一新生適應大學學習方式,並透過行動導向學習,以做中學之學習引導方式,幫助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實作,並藉由團隊成果分享方式產出具體學習成果,藉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力、問題解決能力、並提升學習興趣,和對未來領域選擇方向提供實作體驗,課程融入微專題教學模式如下:

  1. 個案專題編撰:完成45個案專題。
  2. 分組:學生分組,4 ~5人為一組。
  3. 實驗結果記錄:在小組中,每人皆須親手完成個人實驗樣品製作並觀測結果拍照記錄,拍照記錄過程中組員彼此可互相支援,增加團隊合作感。
  4. 師生互動討論:於操作過程中,每一階段的實驗結果達程度須經老師分析,如未確實達成或操作遭遇難題,皆由老師親自回覆或指導助教協助處理,學生與老師和助教的互動頻率平均高達每學生每堂課3次以上。
  5. 學習整合:收集所有小組成員所提供的資料,再由個人依興趣選擇主題後,進行資料彙整與討論,再產出小組合作之個人式微專題報告
  6. 業界演講邀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行政副校長施玟玲教授線上演講<病毒學操作技術>,補充介紹生物學實驗課本中的病毒部分。
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方式
*依據學生核心能力規劃合適的課程,並訂定學習成效標準與認知(能力)層次,結合多元的評量方式,檢核學生的能力表現

學習成效檢核項目共分為單元實做評量、期中考試、微專題報告製作三部分,檢核方式如下:

1. 單元實做評量: 每一單元實作皆訂有需達成項目,須拍照記錄,除撰寫各單元實驗記錄本,另於網路學園中開設作業,請每一位同學於各單元中上傳個人最佳實驗結果照片一張。此外,每次實驗中另選實驗結果最佳的15人加分,鼓勵全班努力學習。

2.期中考試:以上課內容設計考題檢核學習成效。

3.微專題報告製作:依學生興趣任選細胞或細菌三單元製作成一微專題報告,並加入個人創意和風格進行微專題報告編排。

4.微專題報告評量尺規。

項目

普通

不佳

得分

創意標題

 

 

 

 

 

實驗照片品質

 

 

 

 

 

實驗單元結論

 

 

 

 

 

美術編排方式

 

 

 

 

 

學習心得

 

 

 

 

 

執行前後學生學習成效轉變(請依【課程類別】內容進行說明)
*請針對課程學生學習狀況、學生學習滿意度、質量化成果等進行說明,內容字數無限制,教師可自由發揮

提供六位同學的學習成效質性資料,文字如下所附:

同學A

這學期的生物學實驗對我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啟發,尤其是在玻片觀察和微生物培養這兩個方面。透過這些實驗,我不僅加深了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實驗操作和科學研究的技能。

玻片觀察讓我有機會深入了解細胞結構和微觀生物世界。透過使用顯微鏡觀察不同組織和細胞的玻片,我學到了如何辨識細胞的各種組成部分,例如細胞膜、細胞核以及其他細胞結構。這樣的實際操作使我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並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學的複雜性。其次,微生物培養實驗為我打開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門。透過培養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我們可以觀察它們的生長特性、形態變化以及對不同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這讓我對微生物的多樣性和生態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這學期的實驗不僅提供了實踐經驗,遇到問題時,我也會跟組員一起思考解決方法。這樣的學習體驗激發了我的好奇心,使我更加熱愛生物學這門學科。同時,我在小組合作和溝通方面也得到了提升,因為許多實驗需要共同協作才能順利進行。總的來說,這學期的生物學實驗不僅擴展了我的知識領域,還培養了我在實驗和科學研究中所需的技能。我相信這種實踐性的學習體驗將對我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生涯產生積極的影響。

 

同學B

因為都被補習班老師嚇「大學教授都不會講太細,很多都要自己鑽研。教授都拋問題不會給答案……,也很意外大學會好好地從頭教起。之前還想說學測進來的同學會比繁星進來的我還要強很多,有些學霸還會藏私不教、放任、不指點迷津,所以我才會三下還跟在生物老師旁邊準備學弟妹上課教材。試圖把所有知識都牢牢記住,所以看到現在大學的生物實驗有一種鬆一口氣的感覺。

老師上課都會津自示範一次怎麼操作,雖然一次講解完有時會忘記一部份步驟。但好在有記得步驟的組員阻止我錯誤的操作。而且對我們這些退役高中生來說很新穎的實驗主題也不禁讓人想深入學習。

總的來說,這學期的生物實驗讓我在學科知識、實驗技能和科研素養等方面都有所提升。這樣的深入學習滿足了我的求知慾望,也為我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生涯奠定基礎。感謝這段豐富的學習經歷,讓我更加熱愛生物科學領域,希望未來能繼續堅持在這個領域,不斷成長和鑽研。

 

同學C

在這學期的生物學實驗中,我們從顯微鏡出發,縱使其收納和使用方法可能我們國高中有學過,但接下來的課程可說是一趟奇妙的生物之旅。透過顯微鏡,我看到洋蔥表皮細胞在染色下能觀察到如此清晰的細胞核、細胞壁。並深入研究了不同細胞的微小結構以及差異,包括澱粉粒、雜色體等。在觀察植物細胞時,在水蘊草的實驗中發現了原生質流動,讓我感到十分有趣。其中出現許多新的專有名詞,也讓我意識到從現在開始就需要背誦、牢記他們的學名、化學試、結構等等,畢竟生科系的特色就是有多到數不清的專有名詞。在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雖然我覺得從眾多類似形狀中找不同分裂時期的細胞相當費力,但一旦找到後的成就感使這個實驗變得非常有價值。進行微生物的傳播實驗時,沒有親身經歷是不可能知道原來細菌的繁殖能力相當迅速,從一開始空空如也的培養皿到過一兩天後聚集滿菌落,屬實相當恐怖。然而,洗手實驗中引起我好奇的是為什麼越洗手細菌越多,我猜測可能是因為經過太多人手,導致細菌的增多。在微生物的操作中,觀察菌落的數量需要沉得住氣,細心計算。三區畫線實驗則是我認為是本學期最困難的實驗,不僅要有耐心的在極短時間通過火焰數次,畫線時亦要動作輕柔角度正確避免劃破,非常頭痛。然而,細菌的染色與觀察卻讓我看到不一樣面貌的細菌,分辨G+G-最終成功辨認。整體而言,這學期的實驗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儘管過程中有一些麻煩和挑戰,但我都用心完成,覺得實驗十分有趣。

 

同學D

這學期的實驗以微生物和細胞為主,起初我是不感興趣的,再加上自己實際操作的能力不是很好,將樣本作成玻片時,總有些缺失,以及拍攝顯微鏡的鏡頭相當不熟練等等問題,總覺得有些擔憂。或許隨著多次的練習,發現其實不管途中做的怎麼樣,都應該試著做到最後,像是這一系列我最喜歡的實驗是革蘭氏染色法,我到後來很擔心自己做不出來,但事實說明還是做出來了,雖然仍然有許多問題,像是菌數太多、往外抹時出現的螺旋紋(如右圖)等等問題,但只要知道自己不足在哪裡,加以改善,或許就能使操作能力進步。而拍攝也隨著好幾週的顯微鏡拍攝練習,對焦的時間越來越快,拍出的照片也變得比以往更加清晰。

至於下學期的實驗,我希望多去練習操作,不管最後的成果如何,反正練久了也會知道自己的問題,並加以改善即可,至於拍攝問題也是。希望下學期能更加進步。

 

同學E

在來台東大學生科系讀書之前,因為我從國二就開始自學,沒有走體制內的學科學習,所以理所當然的也沒有進過實驗室&參與過任何實驗,這學期的每次實驗對我來說都是從未有過的初體驗,也很感謝老師與學姊們不厭其煩地指導與建議!!

在本課程,生物學實驗上,相較於學期初時,我覺得我在顯微鏡的操作上有著長足的進步,最開始的時候,連對焦都有些困難,還請同組的同學來幫忙,現今則能夠更快速且精準地找到目標物,很期待下學期實驗課的內容~~

 

同學F

這學期參與生物實驗課程是一段豐富而有趣的學習旅程。透過實際的操作和實驗,我不僅更深入了解了生物學理論,還培養了數據分析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在這學期的實驗中,我們涵蓋了多個生物學領域,每個實驗都提供了一個實際的機會,讓我們應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實驗過程中,我們也注重實驗的細節和操作的標準,同時培養了良好的實驗室守則和合作態度。團隊合作方面,每次實驗都以小組形式進行。這讓我們能共同克服實驗中遇到的挑戰。這種合作模式提高了效率,也讓我們從不同的觀點看待問題。

總的來說,這學期的生物實驗課不僅擴展了我的知識面,還提高了我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思維。這種實踐性的學習體驗對我未來在生物學或相關領域的深造和職業發展都有著積極的影響。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學習機會,讓我能不斷提升自己。

執行成效評估(請依【課程類別】內容進行說明)
*請針對課程執行成果提出自評與建議

課程中每位同學皆依自己的興趣選擇了三個實作單元撰寫成微專題,並將各自實驗結果與組員分享,而且每位同學都進行了獨立式思考,完成屬於自己的微專題報告。此課程確實讓同學從高中生提升至大學生水平,同時訓練了團隊合作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另邀請屏東科技大學行政副校長施玟玲教授演講<病毒學操作技術>,補充介紹生物學實驗課本中的病毒部分。此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以瞭解自己所想要的方向,並建立自信心,未來可以勇敢的往自己規劃的方向前進。

附件資料如下:

1. 網路學園/生物實驗一/:微專題報告上傳網址: https://eclass2.nttu.edu.tw/course/homework/26549

2.推薦實作成品 10

   生科一李o樺、生科一陳o君、生科一鄭o震、生科一楊o翔、生科一陳o廷、

 生科一侯o華、生科一 葉o廷、生科一 蕭o鴻、生科一陳o熙、生科一 林o辰

重大突破(計畫重大發展,請依計畫特質補充)
*請針對課程執行之「特殊成果」、「重大亮點成果」提出說明

1. 於操作課程結束後,依同學興趣提供微專題題目的選擇性,由學生自選三個實作單元撰寫成微專題,並編排成一小故事。

2. 此課程分組共分10組,進行團隊實驗合作,但同學各自獨立思考,完成個人微專題報告共45份。

3. 邀請邀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行政副校長施玟玲教授線上演講<病毒學操作技術>,補充介紹生物學實驗課本中的病毒部分。

4. 此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以瞭解自己所想要的方向,並建立自信心,未來可以勇敢的往自己規劃的方向前進。

學生問卷回饋情形
一、回收問卷共 0 份,有效問卷共 0 份,數據資料整理如下:
二、問卷分析結果:(請參考附件)

 

微專題問卷全部共17題,可區分為6個面向,分別是學習動機(問卷1-3)、學習態度(問卷4-6)、自我學習效能(問卷7-9)、合作學習效能(問卷10-12)、問題解決傾向(問卷13-15)、認同感(問卷16-17),後測課程偏重面向(18-22)

問卷分別計算生物學實驗(一)前測與後測,各面向平均值如下表:

 

 

學習動機

學習態度

自我學習效能

合作學習效能

問題解決傾向

認同感

整體

 

 
  

前測

4.42

4.37

4.13

4.19

4.33

4.38

4.30

  

後測

4.36

4.29

4.23

4.34

4.34

4.26

4.31

  

*-

-0.06

-0.08

0.10

0.15

0.01

-0.12

0.01

  

 

前後測於6個面向平均值折線圖,此圖顯示,除了「自我學習效能」「合作學習效能」及「問題解決傾向」面向外,其他皆是前測高於後測。

 

前後測6個面向與前後測相減平均值圖。

 

前後測平均值進行相對t檢定。

 

平均數*1

標準差

t

自由度

P

學習動機

0.06 

0.81

0.43

32

0.67

學習態度

0.08 

0.72

0.64

32

0.52

自我學習效能

-0.10 

0.70

-0.83

32

0.41

合作學習效能

-0.15 

0.74

-1.17

32

0.25

問題解決傾向

-0.01 

0.75

-0.08

32

0.94

認同感

0.12 

0.77

0.90

32

0.37

整體

-0.01 

0.65

-0.06

32

0.95

 

「生物學實驗(一)」課程強調面向雷達圖,如下圖顯示在記憶、分析、統整、評價及應用面向情形,較偏向應用。


三、學生其它回饋:
課程照片(2~6張即可)
1121006百片標準玻片顯微鏡觀察1121013澱粉粒、雜色體、原生質流顯微鏡觀察
1121006百片標準玻片顯微鏡觀察1121013澱粉粒、雜色體、原生質流顯微鏡觀察
1121027胞內過氧化氫?酵素活性觀察1121110演化系列影片欣賞<未來狂想曲>
1121027胞內過氧化氫?酵素活性觀察1121110演化系列影片欣賞<未來狂想曲>
1121124細菌傳播實驗1121201細菌培養技術<三區畫線法>
1121124細菌傳播實驗1121201細菌培養技術<三區畫線法>
相關附件下載